在10月26日举行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4上海苏河湾大会上,工商银行副行长张守川结合工行实践分享了如何更好发挥国有大行作用的思考。
第一,适应变化,发挥跨周期调控政策传导主渠道的功能。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总是在上升和下降中反复循环,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规律。产业也内生于经济循环,也会表现出很强的周期性特征。
张守川认为,金融具有跨时空、跨周期配置资源的特殊功能,有助于平抑市场波动、支持经济整体稳定。近期美联储时隔4年重启降息,多个央行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出了一揽子的增量政策,为金融业做好货币政策的传导、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指引。
他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银行和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工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适配的金融服务。比如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靠前服务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房建设“三大工程”;利用多层次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组合式综合化金融服务,积极服务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在服务重点领域方面,工行持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工行战略新兴产业贷款余额率先突破3万亿,制造业贷款达到4.5万亿的规模,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在服务薄弱环节方面,工行积极布局中小微、县域市场,汇聚全行的产品和渠道资源,打造更加适应乡村振兴和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服务体系。目前工行普惠金融贷款、涉农贷款均快速增长,切实提升金融为民、金融惠民、金融安民的能力。
第二,拥抱变革,重视技术创新对金融供给质效的重塑。张守川表示,人工智能不仅有利于降低金融业科技研发的边际成本,也有利于动态优化形成千人千面的服务曲线。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自身形成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将有效降低整体运营成本,使得内部管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据预测未来三年金融机构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将超过4千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0%,是增速最快的行业之一。
张守川介绍,工行既是全球大行也是科技强行,正在加快发展AI等新技术研究应用,深化2.0数字技术生态,率先实现千亿级金融AI大模型研制投产。
第三,把控风险,实现安全发展。张守川认为,大型金融机构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也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通常也承担着公共基础设施的功能,因此大型金融机构不仅要保持自身的安全稳健发展,而且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正向的外部效应,维护金融系统总体安全。
张守川表示,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传递、情绪传播以及金融交易的速度在近年来显著加快,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信息冲击的连锁反应,使得传统金融风险更容易被放大和异化。
“这种新型金融风险的形成和传播对于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跨境金融合作更加重要,通过加强金融机构之间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我们可以更迅速地掌握市场变化,协同应对突发性风险;另一方面需要推动金融科技与风险管理深度融合,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更精准地识别、评估和应对潜在风险。”张守川表示。
张守川介绍,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工行始终坚持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今年以来,工行重点增强风险智控水平,加快迭代升级全行级的风险预警机制,推进视图、计量、预警、决策四中心建设,从全口径敞口、全域风险、全系统运行、全市场舆情等多角度呈现集团风险监测,切实增强风险主动防、智能控、全面管的能力。